春寒不觉东林静,旧院荷芳待月明
——记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遇见最美运河”STEAM系列课程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运河流域民间音乐》
银杏舞黄叶,遥借一方流水日光慢
“我们朝夕相伴的开明校园树影斑斓,既有自然之美,又得雅正之韵,可以学习、游憩,正属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混合式、江南园林。”12月5日上午,淮阴工学院的周瑾教授带着我们从身边的美苑开始,进行了一场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美的奇妙之旅。
历史上的淮安是著名的漕运重镇,明永乐年间,在清江浦设户部分司公署,专管漕粮仓储运输工作,位置就在今天的清晏园附近;清康熙十六年,总理河道衙门由山东济宁迁至江苏清江浦,时任河道总督靳辅在明代户部分司公署旧址上设立行馆,后又改设为江南河道总督署,清宴园即成为河道总督院部的后花园。经历任河道总督整修,渐成规模,是目前淮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留存的官宦园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周瑾教授从清晏园出发,带领我们初步了解了古典园林筑山、理池、植物、建筑的构景要素,以及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的造景手法。我们不禁感叹:古典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学习探索需要对比认知,开拓视野。通过对中外园林形式特点、南方园林(清晏园)与北方园林(颐和园)异同比较,同学们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到鲜活生动的园中人文是怎样融入叠石理木、花木掩映、建筑素雅的错落境界中去的。
渔鼓吟佳谣,传承一曲咏花月色长
“大家一起摇啊,嗨哟,一起出劲摇啊,嗨哟……”当同学们在淮阴中学朱玉芳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唱出濒临失传的船工号子,一种活性文明的传承感在每个同学的心中埋下了种子。船工号子是船工们战胜自然困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也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船北马,百舸争流,由于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这里的音乐如同淮扬菜一般融南汇北,兼刚济柔。“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唱民歌:有船工号子的质朴、南闸民歌的热情;赏舞蹈:有洪泽湖渔鼓舞的欢乐;听曲艺:有宫廷传入民间的楚州十番锣鼓;观戏剧:淮海戏、淮剧、京剧融汇一堂,大放异彩。
唱出乡音,颂出乡情,我们的歌声中,有一种难以磨灭的、独属于淮安这片河畔沃土的音乐文化的力量。
结语
历史留给我们的运河之都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这笔财富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今天,我们所看所听,不仅仅是建筑和声音,更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它将鼓舞和陪伴着我们牢记历史,奋发向上,努力为这淮水安澜,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